一直以來,配電電纜及其附件的絕緣監測項目主要是局部放電及溫度監測。早在上世紀50年代,美國的通用電氣公司等就己經提出狀態監測的思路,要實現從以時間為基準的檢測方式發展到以狀態為基準的檢測方式;狀態監測在1970年前后逐漸在日本等國開始被使用。這里所謂的狀態監測技術主要指的是監測進行的時候電纜處于正常的工作狀態下,監測的對象是電纜本身以及其附屬的配件等,這種方法可以對運行中的電纜和其附件做可靠地監測,監測更靈敏,能夠對電纜的真實狀態進行反映。1959年左右開始電纜和配件的部分放電的監測,這種放電產生的電流可能極其微弱,為了檢測方便,采用的是頻帶較寬的有放大作用的檢測儀器。整個電纜的監測技術的主要發展過程如下:上世紀六十年代,荷蘭一家電纜廠的研發人員在進行了三年的實驗研究之后,將所得的實驗結果發表出來,最后整理完出了一部關于跟局部放電檢測的書,他的研究為測量局部放電技術的出現奠定了基礎;從那以后,國際上著名的電網會議便專門設立了研究局部放電的工作小組,他們的主要工作就是研究探索電纜的局部放電的測量方法和測量技術;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期,德國的幾家公司與高校的研究院所相結合,探索開發出了對電纜和它上面的配件的部分放電進行測試的技術和方法。這一先進的方法最后被國際電工會確定為行業的標準,并在1985年被各個國家的分會認可并接受,最后這種方法就被確定為測量電纜局部放電的標準方法。德國在這方面走的比較快,很早就開發出了針對這種局部放電檢測的線上檢測技術,這種方法需要將電容傳感器與電纜或者電纜的附件相連接,可以在較高的靈敏度下進行局部放電的檢測,進而找到電纜存在的缺陷,這種精度完全可以跟實驗室的結果相媲美。現在這種方法更多的被國外的發達國家用于檢測超高壓電纜的缺陷情況。
國外的電纜狀態監測系統更加注重在安全的前提下,盡可能提高電纜的載流能力,將電纜充分利用,提升資源利用率,降低投資及運行成本,所以在電纜實時溫度監測方面經驗豐富。目前,一些線性熱路的電纜溫度算法的基礎是疊加原理,因為現實熱路受到濕度遷移、季節變化等環境因素的影響,并非線性,根據數學知識,對于這種不成線性的方程式,疊加原理就不在適用了。同時電纜在地下環境條件復雜,有以下幾種設置方式:直埋、穿管、橋架等,所以計算時必須考慮導體的溫度變化的環境參數。